从“神”谈起——《希腊古典神话》读书笔记
大概是从小的时候就一直想着要读一读神话故事,因为它们的天马行空,所以常常向往。在这些故事中,希腊神话对我来说相对更熟悉些,虽然听闻了许许多多,少时的自己也曾看过一部《奥林匹斯星传》,但最终也只是在脑海里留下了一点点印象,只待有朝一日因着某个契机将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唤出来。经过这些日子的阅读,虽然并没能够通读下来,但是当文字和脑海中存留的图像相重合的时候,那种图文并茂的感觉还是令我感到兴奋和愉悦,这大概是这次阅读带给我最大的惊喜。
在我看来,无论是古希腊神话还是古希腊的史诗都脱不开“神”这种形象,而神明作为一个文明早期的文化符号,在不同的文明之中也有着不一样的阐释方式。
《说文》有云:“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中国古人将“神”认为是万物之始祖并将当时世间种种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归结为“神迹”,从而产生了“敬仰神灵”的思想。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种思想也在不断地演变,即从生殖崇拜(对应氏族阶段)、图腾崇拜(对应部落阶段)演变为祖先崇拜(对应国家阶段),并且最终停留在了祖先崇拜这一阶段。比如,在商代人的神话中,先王、先公死后升天,在帝左右,成为上帝与人世的沟通桥梁,在祭祀中,祖先可以“宾于帝”,由此可知,商朝对先王的祭祀之严肃之隆重除了对祖先的尊重之外,又将祖先在某种程度上神化了,这种神化更多地强调了其威严性,尤其是在进入世俗社会之后的先人,因为宗法制度的融入,这些荣登神坛的祖先们渐渐地不再是可以随意谈及的人物,而成为了需要毕恭毕敬避讳其名的绝对权威的象征。
虽然中西的神话都是在氏族社会条件下原始民借助原始思维方式认识和解释自然与社会形态的产物,但是相比于古代中国人民在某种程度上视祖先为神灵,并套之以严肃的宗法制度外衣的神灵观(即神灵具有绝对的权威),古希腊的神灵就显得更富有“人性”而非“神性”:他们虽然也是高高在上不容侵犯的存在,但因为这些神的形象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的品性,所以相较于刻板的中国神明,奥林波斯山上的众神就显得更为亲切,甚至凡人常常能够挑战神灵的权威。在我看看来,这正是源于在独特的岛屿环境下古希腊人追求个体本位文化价值观念的一种体现,而由这种意识产生的人神同体的奥林波斯众神实际上是融合了时人对于自然现象的敬畏及其鲜明的人本意识,这也正是古希腊神话极富魅力的原因所在。
另一个较为有趣的现象是,尽管中西的神明统治着人类世界的种种自然现象,但是两种文明的创世神、造人神均不是统治神的一份子,诸如普罗米修斯造人并盗取天火送给人间最终却被囚居于山巅,女娲造人、补天之后再无音信。
笔者认为,神灵之间的迭代实际上跟人类现实社会中的迭代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我们知道,女娲的故事产生于中国古代的氏族社会时期,而祖先崇拜的产生已经是进入了奴隶制社会时期;相对应的,希腊在神话繁荣的“英雄时代”中也正是从氏族公社制度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阶段。社会形态的转变加之新的统治人群的诞生,促使新的、能够代表新统治者的神明被创造出来,继而成为其自身权利不可侵犯的保护手段,正如我们能够从希腊神话中看到大量关于国王身世的描述,他们或多或少都将自己上溯为是神明的后代;相似的,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也往往是通过远溯自身的族谱以期证实自身统治的正统性。
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希腊神明的谱系是十分完整且庞大的,而中国的神明却没有形成完整的谱系,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不难发现古代中西文明内质上的差异,或许这种差异也在某些方面影响了之后中西文明发展的走向(西方科学的成体系性和理论的严谨性和中国学科体系的相较琐碎的差异)。
接下来就根据具体的内容来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
首先,在我看来,之所以古希腊神话能够广为流传且为世人喜爱,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其中大量的神灵形象并不是全知全能地冷眼旁观人世纷争,更多的是和凡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为了自己的喜好厌恶干涉世事,一如太阳神阿波罗,通过不同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性格的不同侧面:
在希腊神话中,面对自己的孩子他百般关爱(救下被遗弃在山洞中的伊翁,劝阻执意要乘上阳光金车的法厄同),对待侮辱自己母亲的尼俄柏他冷酷无情,对待需要帮助的士人主动地指引和给予帮助,对待逝去的友人雅辛托斯他流下痛苦的泪水;同样的,在荷马史诗中奥林波斯山上的诸神观看着希腊联军和特洛伊军队之间的战斗并通过自己的能力也在不断地干预着这场战斗,一开始阿波罗就因为阿伽门农对自己的侮辱自己的祭司而发怒:
“神明气愤地走着,肩头的箭矢琅琅响/天神的降临有如黑夜盖覆大地/他随即坐在院里船舶的地方射箭/因公发出令人心惊胆战的弦声。”
以上种种示例都足以表现出这位远射的银弓之神身上所充溢着的人性光辉,他并不是超然世外而不可接触的存在,他身上的特质和世人实际上是无二的。
当然,不仅仅是神灵,神话中也塑造了许许多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尽管由于篇幅的原因,许多数人物的性格显得较为单一,但文本能在相较朴实的语言风格中对人物单一的性格描绘的淋漓尽致,例如尼俄柏,她因为自己所获得的完美人生而狂妄自大、侮蔑神灵,在七个儿子和丈夫为其付出生命之后她依旧不愿悔改,再次诋毁勒托,最终她的七个女儿也因此相继死去,空留她一人痛苦地留存在世间。故事通过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尼俄柏的狂妄,并通过祭拜时她和其他民众的对比将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可谓是穷形尽相。
除此之外还有质朴善良的菲利门、巴乌希斯夫妇,智慧的普洛克涅、菲洛墨拉姐妹,以及通过系列故事来丰富人物不同侧面的赫拉克勒斯、伊阿宋、柏勒洛丰等英雄形象。
除了生动的形象之外,故事主题的丰富多样也是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
开篇的创世主题一方面引出神灵,一方面解释世界的形成;紧接着便是变革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神被推翻,直到第三代神方才得以稳定,神与神之间的纠葛在实质上和人与人之间的对峙是没有区别的,这亦是人神一体化的重要体现。除此之外,有关于友情、爱情和亲情的故事亦有人和神两种的描绘,从而使读者能够更深地去把握这些情感的内涵,以友情为例:相较于阿波罗和雅辛托斯——人与神之间令人动容的真挚友情,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则纷繁复杂,有的因为利益上的分歧而互相背叛,有的也能够历代延续而不衰。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神灵在故事中总是以一种高尚、示范性的形象出现,而人则能够将同样的主题展现的更为多样化。
在我所读到的内容中,占据绝大多数篇幅的实际上是有关亲情和爱情的故事,尤其是有关爱情的故事最富魅力:俄耳普斯为了找回欧律狄刻亲自到冥界向哈德斯祈求,凄婉的乐音唤起冥界之主的恻隐之心,然而因为命运的捉弄,两人最终还是生死相别;珀洛克利斯和凯珀哈洛斯之间先后因为两人猜忌彼此的忠贞导致了爱情的悲剧;菲利门和巴乌希斯夫妇一生相守,最终化为栎树和菩提树,相望厮守在宙斯的庙宇之前。书写爱情的篇章如此之多,正说明古代希腊人对于爱情这个命题的重视。不似《诗经》中的比兴以申意,古希腊神话中更多的是直白晓畅地述明故事,继而通过主人公的形象化来加深人们对爱情故事的认识,这样,在后人看来那些象征着爱情的事物(诸如夜莺)就能够和神话之间产生联系,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此外,涉及到神灵的爱情故事在更多的层面上却显现出“性”的主题,而非人与人之间所体现的“爱”:例如宙斯和众多凡间的女子都产生过性关系,但并非因为两者之间存有“爱”;哈德斯掳走德墨忒尔的女儿珀耳塞福涅也不是因为“爱”。笔者认为时人将更多的有关人的原欲(“性”)放诸于神灵形象中,而将“爱”放置于凡人形象中,这一方面体现出人与神之间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古希腊人认为人之间所产生的“爱”相较于神灵更喜欢于的“性”而言是更为进步的,也更加肯定这种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