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剖析
https://music.163.com/#/song?id=35678542
睁开双眼的时候目之所及依旧是灰蒙蒙的一片,令人打不起精神。郑的雾霾走进第四个年头也还是那个老样子——倘若站在一个稍高的地方仍是如临仙境,在家呆的时间久了也会感觉有点儿与世隔绝。假期的生活并没有带给自己完全的安逸感,也是,这种微妙的感触在初一那年似乎就从我的生活之中完全消逝了,只不过很多时候即便如此也还是选择去逃避,当时是逃避面前堆积如山的作业还有张牙舞爪的开学考试,现在似乎也仍旧没什么长进,开始逃避步步紧逼的现实,这似乎是我这些年来少有的一以贯之的行动,现在想来也正如窗外永远见不到晴空的阴云——令人觉着百无聊赖的同时还生出了些许鄙夷。
一如既往的,计划总是要比现实显得更为丰满,想着能够多看些书目以补足些自己少的可怜的阅读量,然而事实是我很难将一本本厚重的甚至可以称之为枯燥的大部头很快地啃完;想着增强些“学术素养”,却又迟迟不愿意付诸行动。总是感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是寡淡无味的,每天看着朋友圈里缤纷多彩的“他人的人生”就会想着同样是一天天好好的生活为什么自己就这样的乏善可陈。退出学生组织,被新的组织拒绝,走学术 ...
《寂静的春天》读书笔记
当称赞某件事物具有开创意义时我们会运用怎样的词汇去描述它?或许我们会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抑或许我们会感觉到语言的苍白无力,绞尽脑汁也只能说出“很有价值”。不得不说,在我开始读这本赫赫有名的著作之时,这样一个问题就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诚然,它确有不足之处,但是抛却对于这些不足的评判,它依旧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正如阿尔·戈尔所言:“《寂静的春天》犹如一道闪电,第一次向人们显示出什么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事情。”[1]引言05“(它)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以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1]引言16正是由于卡森以一种义无反顾的义士精神在那样一个世人对生态环保完全处于蒙昧状态的时代为人们未曾察觉却已然发生的危险发出迫切的警告并“试图把此问题提到国家的议事日程上,而不是为已经存在的问题提供证据”,有关于它的一切才显得那样难能可贵。
在整本书的开篇,卡森首先引用了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的话:“我对人类感到悲观,因为它对于自己的利益太过精明。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并使之屈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好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深怀感激之心对 ...
钱塘
(一)晨光拨开轻拢着的晓雾,映照在夹缝中布满着绿意的青石街巷;垂在河面的木叶上,水汽缓缓凝聚成一滴滴朝露,蜂鸟扑扇一下翅膀,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从一家的檐梢悄然落在浮于水面的枝丫上。
“嗒”
叶片上一滴滴汇聚的露珠落入了水中,仿若静止的一切被这清脆却微弱的声响唤醒。
远处一个中年脚夫慢慢地挪着他的步子,挑担篮子里满当当的是浸润着水汽的菜蔬,因着明媚的天光,即使肩上扛着沉重的担子,他也打心底里感到愉悦。当他扛着篮子走上那方画桥时,似乎是跟随着他的木屐踏出的塔塔声响,一阵喧嚣席卷了露气和静谧浸染的街巷,人马陆续从画桥的两岸露出头出来,时间也就这样开始了它又一次的运转。
(二)“瞧一瞧,看一看了,菱角二钱一斤了!”
“刚出炉热乎乎的烧饼,一钱两个啊!”
熟悉的光亮照进惺忪的睡眼,两只眼皮依旧进行着它们最后的抵抗,我下意识地张开了嘴巴,边伸懒腰一边打了个大大的哈欠,耳畔依旧回荡着不绝于耳的吆喝声,这平日里早已熟稔的一切都提醒着我,是时候醒来了。
张开眼望望万里无云的碧空,高悬在天际的金乌尚未膨胀到它最宏伟时的模样,现在概是巳时,下榻的算是家上档的旅馆,不然阳台上也不会搁着这些生机盎然的花草,作 ...
英雄 · 命运 · 悲剧 · 人本——《伊利亚特》读书笔记
这是一部伟大的史诗,它同《奥德赛》一起为西方文学竖立起了第一座高峰,作为史诗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它不仅拥有极为重要的文学价值,更具有永恒的历史价值,其中诉说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往事,塑造的不可胜计的英雄形象都使得后世的读者为之叹服。本文将从史诗中所洋溢着的英雄主义、人本主义、悲剧精神以及对于命运问题的阐释这四个方面出发,尝试对文本做出一些分析。
首先要明确的是,《伊利亚特》中所充溢着的最为突出的便是英雄主义精神,那么何谓英雄?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英雄崇拜”词条中指出:“在荷马史诗里,英雄一词指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所描述的早期自由人,尤指杰出人物在战争与惊险中出类拔萃的和珍视勇敢、忠诚等美德的超人。”“英雄的性质与神圣地位”条目又作了更为详细的解释:“希腊神话作家欧赫美罗斯认为大众崇拜的神,本是一些伟大的征服者、英雄或贤人,为后人所崇敬后世学者为此争论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英雄是神化了的人,对他们的崇拜就是对上升为神的死人崇拜;另一种则相反地认为英雄是‘失去光彩的’神,对他们的崇拜就是他们从正式神的地位降级后剩下来的残余。”接着在“意义”条进一步中对英雄的价值与意义进 ...
从“神”谈起——《希腊古典神话》读书笔记
大概是从小的时候就一直想着要读一读神话故事,因为它们的天马行空,所以常常向往。在这些故事中,希腊神话对我来说相对更熟悉些,虽然听闻了许许多多,少时的自己也曾看过一部《奥林匹斯星传》,但最终也只是在脑海里留下了一点点印象,只待有朝一日因着某个契机将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唤出来。经过这些日子的阅读,虽然并没能够通读下来,但是当文字和脑海中存留的图像相重合的时候,那种图文并茂的感觉还是令我感到兴奋和愉悦,这大概是这次阅读带给我最大的惊喜。
在我看来,无论是古希腊神话还是古希腊的史诗都脱不开“神”这种形象,而神明作为一个文明早期的文化符号,在不同的文明之中也有着不一样的阐释方式。
《说文》有云:“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中国古人将“神”认为是万物之始祖并将当时世间种种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归结为“神迹”,从而产生了“敬仰神灵”的思想。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种思想也在不断地演变,即从生殖崇拜(对应氏族阶段)、图腾崇拜(对应部落阶段)演变为祖先崇拜(对应国家阶段),并且最终停留在了祖先崇拜这一阶段。比如,在商代人的神话中,先王、先公死后升天,在帝左右,成为上帝与人世的沟通桥梁,在祭祀中,祖先可以“宾于 ...
夏日随想(三)
时间过得真的好快啊,感觉没多久自己就要再一次拉着自己的箱子回到远方了。已经开始用“回”这个字了吗?真的是略微有一点感伤了呢。
最近生了一场病,也终于把自己从过度的沉浸之中拉回到现实中来,感觉好像“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在心中默默地,这种声音开始回荡起来。的确呢,自己还是那么的极端,在学校的时候根本不怎么想娱乐休闲的事情,在家的时候根本不怎么想玩之外的事情。不过就像老妈说的,“再放任你这个暑假”, 毕竟也老大不小了,即便再不喜欢那些事情也得硬着头皮去面对,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生活的苦难”吧。
前几天是立秋,夜里出去遛弯儿的时候,一旁的父母讨论着,在假期里忘却时间的自己好像被从天而降的石头砸了一下,突然醒悟:夏天,好像就快要过去了,日光也会愈来愈短,再难见到快到八点还是微微泛红的天空了啊。虽然还是不减的燥热,虽然直射点还徘徊在北方,好像这个夏天,连梦都没来得及做就结束了呢。
蛮怀念的,无论是翠竹苑的绿荫还是院子里热热闹闹的小孩子追逐的声音,不远处的铃声,枫杨街上容易碰到头的广告牌子,新开的生煎店,中心医院后面熙熙攘攘挤在一起听的老薛课堂,校门口的捞面馆儿还有每周定期光顾的小笼包店,炎热 ...
夏日随感(二)
✨ 按:为期19周的大一下半学期结束了,不得不说感慨良多,这篇虽然文章并没能将我所有的感受容纳进去,但是无论如何,希望大家都能够好好地生活下去,享受来之不易的假期!
二零一八年七月十二日上午十二点十分,在惨淡的铃声中我不舍地将不知道分析了些什么的古代文学史卷子交了上去,站在讲台上收卷子的是阿锋,我没敢多看他一眼,默默地交完便离开了,压在心中的那个巨大的石头终于在一切都结束的时候扑通一声,落到了地面上,碎没碎我不知道,但是,心中的无奈多少消解了那份本该满满当当的轻松,离开文西807的时候,我看了一眼窗外,阴沉的灰霾笼罩着天空,直到最后还是没能盼来久阴之后的一缕晴光。
古汉考完的那个下午,实在没能忍住心中的焦躁,坐在四楼的老地方看了看自己的故往的文字,才发现,仅仅是半年的光景,一切却又好像离我已经那么遥远、绵长。
二月二十五日立下的“宏志伟愿”现如今也还没能好好地完全履行,一切好像流转了一个大大的圆圈最后复归于前,在一切的喧嚣和繁忙最终尘埃落定之后,留给我的是一种巨大的空虚以及无所适从。
从五月开始的接二连三的各种事件令我有些应接不暇,但一路走来感觉到的确实是实打实的收获, ...
谈谈魏晋风度
✨ 按:文章内容是憋了一个月才定稿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稿子,说不上是论文,因为写的确实不怎么样,权当一读吧。(文章总共是四个部分,因排版问题将原有段落打散了,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P.S.十分感谢向我提出宝贵建议的阿始、logo、蛋蛋和田蒂以及彭老师。
【摘要】汉末以来的社会动荡等原因促使魏晋文学中“雅好慷慨”风格的形成,其背后体现着时人对于如何生存于世的探讨。在政治社会上的动荡、儒家思想的影响、玄学的高扬以及东汉以来个人精神的发展多个方面的影响下,时人形成了清谈隐逸、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佯狂疏放这三种对待“生”的态度,实际上这其中蕴含着“人的精神觉醒”这一更为深刻的主题。
01
宗白华先生曾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1]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魏晋时期在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人的觉醒”这一现象,而笔者认为,魏晋士人所持的生存于乱世的三种态度即是这一时期知识阶层的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
[1]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 ...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书笔记
✨ 按:本文旨在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及人物形象,主要是个人解读,亦有一些当下研究结论的渗入,并不很多,参考文献会附在结尾处。(因文章篇幅过长以及个人精力,本篇仅叙述对于振保以及娇蕊的看法。)
写作背景介绍
本文作于1944 年,而这年春天, 张爱玲遇到了一生中除父亲外的第一个男人——胡兰成。或许是因为她平日太过孤僻, 胡兰成对她才华的赏识一下子就打动了少女的芳心,也或许是“ 恋父情结” 让她爱上了这个比她大14岁的男人。胡兰成当时是有妇之夫,但张爱玲毫不在意,一心一意地爱着他。不久胡兰成离婚,与张爱玲签了婚约。但好景不长,胡兰成很快喜新厌旧,又有范秀美、小周等情人。张爱玲曾颇为伤感地说:“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而后她终于斩断情丝,不再与胡兰成联系。小说的写作大概背景就是这样。
观感没有读完可以合上书的快感,因为看的是电子版所以还是有那么一点失落,说实话,这篇不是很长的小说我读了很久,前前后后大约有半个月的光景,因着连番的论文轰炸的缘故,每日只得抽闲看个一两页。读完之后给我最深的感觉即是一种不太能够说上来的寂寥,先谈谈故事的情 ...
空が笑ってる
✨ 按:新栏目,主要会写一些推荐,下面的文字是这首歌带给我的感受,倘若不怎么想看文字的话也可以只是点开这首歌听一听,都挺好。
01
我记得去年的这个时间,自己坐在新搬入的家里感受着解脱带来的快感,虽然在经过彩虹桥的时候还跟朋朋说了自己内心的不安,但是那种一切都结束了的如释重负的感觉,如同那天很晴朗的白云和蓝天一样,令人觉着美好,像是完成了一生最重要的一件事,那故往的十二载的岁月好像是许久没有看了的电影一样,一幕幕地,闪烁着,跳跃着经过了眼帘,还没来得及感慨就已经一个个逝去,虽然距离结束只是一两个小时的光景,但好像一切早已经过去了,离我那么遥远。
02
如今已是一年了,在以后的人生里,可能那个曾经仰望着努力着攀越的山巅会离我越来越远,我跟它的交集也会从千丝万缕直到被距离绷断成些许剩线,但我可能还是会不止一次地停下脚步,在星稀月明的夜,听着路边草野间的蝉鸣,回头望望那已经隐隐的青山,望望那片满载着记忆的茫茫绿野,它带给我的太多太多,痛苦、挣扎、笑语、欢声、爱恋还有梦想,我应当心怀着的是感激吧!应当心怀着的是感激吧!感激一切的总总,感谢你们装饰了我的梦……
现在的世界,被欢跃 ...
夏日随想(一)
01暂时关上排版页面的时候手机上显示是 13 点,图书馆一层大厅里没什么人在走动,自习室里也空了不少。去年的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其实也不怎么特殊,记忆并没有因为它的可纪念性而多留存些属于它的图片,甚至记不清楚自己去年今日干了些什么,这样看来也是对于当时心不在焉的自己的一个惩戒。始终觉得自己的高中生涯并没有像身边许许多多的同学一样那样拼尽全力地过过去,大半其实是浑浑噩噩的,因为禀性的难移,最终是对这对那都有些看得不惯眼,所以最后得过且过占了大半,三年活在一种迷离的梦中,在英语考试铃声吹响后才恍然觉得:啊,结束了。到头来一边给人自己看的很淡的感觉另一边又让人觉得好像不是这样。
02记得当年写到稼轩《送廓之秋试》这首词的时候心里还很痒痒,因为渴望早早脱离那所被戏称“高新区高级监狱”的地方走向未知的大学生涯,然后可以“笑看人间举子忙”,现在到了大学之后才发现说不定自己在某些方面还是更喜欢那座“监狱”的,当然了,它其实也不怎“监狱”,喜欢也只是某些方面。
我总觉得最为可惜的是自己对于知识的速忘:可能考完文综之后我就已经把背了那么多遍的政治原理还给了周涛,把许许多多的地理分析问题还给了董 ...
自述 | 初心与初志
01直射点还有半个多月就要到达它的北点,初夏的京也终于显示出它的本来面目,闷热与干燥的交响曲迎来了一次小小的高潮,绿荫和飞虫正式开始属于他们的狂欢,雪糕的清甜以及西瓜的舒爽和往年没甚区别地又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不觉之间,又过了这么久远。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身边的一切在飞速地离我远去,作为李老头子可能真的跟不上这不断加速发展的时代,想着试图追逐却发现还是被落得一天比一天远,时不我待的哀愁,大概也可以这样理解吧。
最近在学沈从文,依稀记得读《边城》是在高一的暑假,开学前的疯狂赶作业以及无尽无止的背书,为着应付如今再也没有的开学考试。炎夏的清晨总有一种淡淡的清爽感,跟着母亲到近旁的小河(水渠)边大声朗诵那些至今看来仍是极为喜爱的文字,那些如今听来还是极为熟悉的课文,不知不觉间清爽便成了闷热,抬头望去便是愈发炽热的艳阳,往往能听到大妈们跳舞的乐曲,亦或是清弹的二胡与吊嗓声。傍晚的时候也常常会去渠边的小林里坐坐,手里便拿着《边城》,现在想来,似如昨日的情形,却已是三年。阿舒说读从文要看到他书里的那种对现代社会的自反性,是啊,牧歌的向往不是因为憧憬故世的尘埃而是生于对黑暗现实的过滤,当年的 ...
虹光
细雪落着,缤纷光彩下映着渐渐铺满地面的白。闪烁着微光的的街灯衬出飘飞的颗粒,女孩走着,寂静的夜里,沙沙踏雪的声音传的很远、很远……
——引子
一平稳的车厢内能听到列车运行的声音,她庆幸着自己坐在靠窗的位置,努力地把目光集中,不去理睬和关注身旁人,把头抵在窗上,呆呆地望着窗外飞速变动景色,好像这样就能逃避刚刚发生一切。是第几次这样了,她已经记不清楚了,为着一个事情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争论不休,心里有点儿厌倦也有点儿难受,但是还是得装作一副生气的模样以此更快地逃避世俗的围追与堵截。朔方的天是怎样的呢,心绪渐渐飘散出去;朔方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她忍不住想:远离了熟悉的一切,又会是怎样的呢……
“由Z城开往B地的列车已经到达本站,请要下车的乘客按照先上后下的顺序及时下车……”
她站了起来,和大多数人一样,一言不发地接过重重的行李箱,稍微拽了一下衣边,听到了门开的声响,顺着汹涌的人潮,涌向他乡的天光……
二已经是第几个这样的日子了,好像已经记不大清了,生物钟在一片漆黑中本能地唤醒酣眠的自己,尚是望不到星子的凌晨,距离日升越来越久,脑海里依稀记得是回归线南巡的缘故,她想起昨天傍晚去超市买素食汉堡 ...
随感(四)
浮躁的心境,连招呼都不打,一点一点蚕食平静,大概是截稿日一天天逼近后的焦虑吧,已经不知道要听点什么歌才好把这份不安抒发出去,1200首歌好像个个都是那么熟悉,听多了感到再无新意,兀得想到自己说的想走科研,一想到自己日常的真实状况也不知道究竟能不能坐好冷板凳,可能还是嘴上说说,
实际连自己都没发觉的到时一直向往新事物。然而就是真正放下眼前的论文去写点儿真正想写的东西(比如一直鸽着的六篇推送)却又感到不愿,总是这般的拖泥带水,不干脆,被老妈这么说的时候是左耳进右耳出,现在离了很远才真正发觉这挺令人无奈的真相,继而空余自己哭笑不得。
面前等着的事项大概有六七个要去准备,含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说实话,有时候真的好想一下子就破罐破摔,气势汹汹地骂一句老子不做了,然后头也不回地帅气走开。但是啊,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一切还都只是脑海里的未曾实现的念想,自始至终都没那个胆量直接拍屁股走人,即使是摔到了地上最后也还是会在满溢着的热血稍稍退却
后无奈地蹲下来一片一片粘好,然后灰头土脸的走回自己的封闭空间。大概是心理总是有个默默地声音告诉着自己:“逃不掉的,无论怎么做,装的豁达,最后还是逃不掉的。”就是因着 ...
随感(三)
从文东听完讲座慢慢悠悠走在去图书馆的路上,日光正好,耳机里的歌曲也正好,是刚刚上课的时间,校园里的人不是很多。旭光穿过叶片投射下稀稀碎碎的光,口里有点干燥,一切都好像是提前预演好的,都那么,刚刚好。礼堂旁边的树荫下,还是一对又一对的,它伫立在那里,和成片的树木一起,悄无声息地看着座椅上的人群们,谁也不知道的,它们就这样静默着看着多少人人相聚又分离。
是初夏的风,能感觉到的,尽管远隔千里,好像它穿过层楼与原野,黄河与丘原,跑到了京的村里,和着南阳路光影下尘埃纷扬的气息,和着金水河的有点腥臭但终归消散的气息,和着母亲身上淡淡的香气。是初夏的声音,它在我耳边回响着,8路公交车报站的声音、京广修筑的轰隆声、棋社里孩子们喧闹的声音,林叶随风而响的沙沙的声音,此起彼伏的刷卡声,夜里跟你一起走在操场上听到关寝的铃声,还有啊,高兴地流着泪水喊出“毕业了”的声音。
是啊,好像一切都过得那么的快,一眨眼的功夫,我就再也不是坐在陇海小院子里的那个自己了,又一眨眼的功夫,我也不再是坐在一楼角落里的那个自己了。想起当年天真无邪的样子,还能无悔的在二中的大操场跑完最后一个1000之后愉悦地大笑出来,脸上一 ...
随感(二)
走在青年与少年交接的最后一站路上,我开始更多的去想着自己是不是有些天真和单纯,开始想着接下来的路我究竟该怎么走下去。是焦虑的心境,放不下的执念和日益冰冷的现实一起,从高山的湍涧一下子冲入低处的深潭,冒出微茫的烟雾和巨大的声响阻扰着真正想要听到的声音。像是被放上天空的风筝,手里的线一松,便飞得更高更远,想要再拽回原来的航线却成了很难的一件事。风筝只能在开阔的地方放飞,穿行在林立高楼间的只能左右跌撞,以及,引来不明所以的人们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这一次出游,归往都自京,给人一种错觉,好像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是心中的安逸给予怠惰发芽的温床,浑浑噩噩走过这些个日子才发现自己还是原来那样,虎头蛇尾,败绩连连。也是,本来就没有什么值得称扬的东西,自以为稍有的不凡与卓越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的批红下显现出粉饰不住的裂痕,到哪里都是这样的,就好像从六年前踏入陇海的时候一切都已经预言好了,剩下的就是跟着剧本不断地走就好了。风生水起这四个字好像从来就不怎么和我有缘,各个方面都远远有人高高在上,被奉若神明,匍匐着的自己最擅长的还是开脱和安慰,灰溜溜的,静默不言。
自我评估对于我来说从来就不是一个容易的工作,似是 ...
简述闻一多诗中的爱国热忱(其一方面)
这次选的篇目主要是诗人偏后期的一些篇目,除了《红烛》之外的四首有三首出自《死水》并且是全集的高潮部分,最后一首《醒呀!》则紧乘着前面的三首所营造的氛围。《红烛》作为诗人第一部诗集的第一篇,他从一开始就已经下定决心为了启迪中国而奉献自己,可以看作是述志之声。而接下来的《死水》这部集子像是一首抑扬顿挫的交响乐章,其中的诗概是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于这现实地狱的绝望与无情控诉揭露,另一则是对于这泱泱中华铭入骨髓的忱至之爱。不似《红烛》时期的简单控诉,《死水》给我的感觉正如江锡铨先生所言:诗人此时的爱国主义精神要比《红烛》时期要丰富、深刻同时也复杂的多。那是既恨又爱,即积极又低沉,既自信又迷惘的复杂的爱国之情。诗人的希望存现于“绝望”之中。这时诗人的作品既拥有《洗衣歌》、《飞毛腿》、《荒村》这样的反映现实社会之黑暗的作品,又有《一个观念》、《一句话》、《祈祷》、《发现》这样满怀热忱的对于祖国的歌颂。他已经知悉,并且绝望地低吟过“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沦”他早已想要从清醒中昏沉地睡去,如同那世上的其他人一样。但是,陷于层层深渊的诗人还是不愿意放弃,尽管他已经不止一次地看见血淋淋的 ...
有关古代先民及三代历史阅读所感
随感近一月来所阅书目并非许多,亦非深入,适逢笔者对于史传籍卷产生些许兴致,秉持时间之观念,当从上古先民为起始之处,大致观览,有所感悟(实是公选作业所需)现略陈于下:
通过之前的了解和近期阅读,笔者认为从史前到文明,人类的社会组织依次经历了原始群、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和国家共五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文化标志是在不断地演变和更替的,易中天先生将不同阶段的文化标志概括为生殖崇拜(对应氏族阶段)、图腾崇拜(对应部落阶段)和祖宗崇拜(对应国家阶段),在笔者看来虽然不同阶段的文化标志有所不同,甚至在有些时期是共同存在的,但在这五个阶段演变的过程中“敬仰神灵”始终是一个不变的旋律,在这旋律下,中国先民的思想理念演奏出极富魅力的壮阔乐章。
之所以形成这三种文化标志,笔者窃以为应是由其所处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对应着生殖崇拜的原始群和氏族阶段,人类的生产工具较为落后,面对广阔浩渺而神秘莫测的大自然,人类不知何时将面对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不知何时将面对“浩浩乎怀山襄陵”的滔天洪水,亦不知何时将面对山崩土裂的地震,无论是哪一种,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都是灭顶之灾。先民们食不果腹,每日为着一日三餐绞尽脑汁, ...
随感(一)
记得小时候语文老师总是告诉我写作文的时候要先拟好题目,做好提纲,直到现在这对我来说还是件不易的事。高二时写的《路》就是这样子的一篇文章,可是越到后来越觉得当时的想法和自己下笔时的感触不太一样,这似是映照了我本人的阴晴不定,变化总是很快。
恍惚之间,开学的第三个星期已经走了一半,这一次返京与九月时的心情和心境有了很大不同,怀着的,更多的是难以言说的倦怠和消极,浑浑噩噩地走到了现在,才恍觉已是挺久的光景了。今天,太阳的直射点抵达了它南迁的第一个中途港——归零的那一条线,千载已逝,它还是那么的恪尽职守,将这一日的光和影公平地分开,成为两边。现在的时间恰好是这一伟大而又富含意义的进程执行的时间,只是京的天气被层雾笼罩,卑人亦无心去观赏了。
不久后,温度与夕阳将下去了,走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总感觉他人有着无尽的活力,无论是娱乐还是进修,自己如同一个迟暮的老人,不能说全无但确是少有那份朝气。心中是歆慕的,却也不好意思跟着彼方去学,这样未免会显得削足适履,也会失了所谓的自己的“个性”。
最近总是想起很多有的没的,譬如总是怀想居郑的时光,记得常去Z大自习的那个暑假一直想着的是早日离此地远去,探 ...
谈失败
## 01
我终于还是忍不住内心的怨念,说是怨念,其实我知道自己没什么资格敲出“怨”这个字。自始至终,其实都是自作自受。如果不出意外,接下来的文字可以说是毫无可读性,只是一个失败的人对于他失败的半年进行的不知道是否称得上是合格的总结,可能,还有一些并不成熟的思考。对,给这半年大学生涯定下的词汇最终还是“失败”二字,或许对于我这短暂的人生也可以用这两个字概括。但敲出这两个字的我又是矛盾的,时常想出些借口来为自己翻案,从这个行为本身来看,我算不上是成功。
02现在回过头想想,过去的半年我究竟做了些什么,得到了些什么:没有荒废一个学期的时间(每天泡自习室图书馆),参加学生组织,尝试做班委,勤勤恳恳工作学习:学会了写软文和通讯稿,大致了解了如何写策划,考完了四级,组了个阅读小组(已经流产),每天忙着上传下达,Excel、Word都有锻炼(虽然依旧拿不出手),艺术活动也有参加,电影没少看,也出了两次游,跟同学们的相处没什么进展,跟京城的旧友们也不时相聚,期末考试不算很好却也说得过去,只是书少看了一些,思想上没啥长进,英语没有好好学,BEIJ的项目没能如愿。看起来,这是称不上失败的一个学期 ...